12月7日,由数字货运平台满帮集团主办的数实融合暨数字物流产业带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国内首份《数字物流产业带报告》,首次以数字物流与社会实体融合的视角洞察中国产业带发展,旨在通过运输环节揭示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各个产业运用数字货运助力经济发展的成果。
通过对满帮集团平台上近一年上亿份数字物流订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了全国数百个数字物流产业带,它们分布于不同省份,有的“成名已久”,如四川眉山-酱油产业带,有的是“行业新贵”,如江苏常州-面膜产业带,通过对产业带的分布、增速、聚集分析,形成了数字物流产业带报告。
报告包含了“物流数字化视角下的产业带分布”、“数字化产业带区域榜单”、“从物流数字化看趣味产业”等几大部分,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数实融合”经济发展新格局下,物流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变化。满帮也表示,希望这份报告不但能对中小企业寻找商机有帮助,也希望能够给司机提供一个货物趋势的洞察,帮助他们到各个地方更好的接单和提供服务。
一个趋势:数实融合深入推进 数字货运接受度进程加快
物流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连接着千行百业的货物流转效率,运营成本高低。近年来国内数字物流取得长足发展,从“小黑板”到“APP”,短短十年,以满帮为代表的数字货运平台搭建了覆盖全国的公开、透明的车货信息交易平台,铸就了新时代物流的数字基础设施。
如今的数字货运已经实现智能化车货匹配和线上交易,不但能帮助企业轻松找车,为中小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运力解决方案,还能帮助企业整合、管理、调度车辆司机等运输资源,促进产业链效能提升、扩大生意半径。数字物流已经成为实体经济尤其是千万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数字物流渗透率近年来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实体对数字物流接受度不断提高。报告显示,内陆地区近几年迈入数实融合快车道,过去一年物流数字化增速达27%,西部地区的渗透率增速最快,其中,西北五省产业带数量对比上周期增幅超百,新疆由56个增长到135个,增速高达141%,物流数字化向高原“爬坡”。而起步早、底盘大的沿海地区,依然保持着15%的高增速,实体经济与数字物流的深度融合正在各行各业各区域如火如荼的上演,数字物流正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成长为“大动脉”。
两个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协同打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物流作为社会经济流转的“底座”,区域间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化都反映在了物流数据的变化里。
报告显示,近一年全国数字物流订单平均运距比上一周期缩短4%,大部分地区的产业带运输距离均有10%以内的缩短。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持续加速。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空间发展的多中心模式显著加强,城市群和都市圈作用不断提升。从绝对运距数据看,“包邮区”(江浙沪)所在的长三角地区运距最短,相比之下,中西部、东北部平均运距超千公里。具体到城市集群,珠三角的一体化加强效应最为明显,运距较去年同期整体缩短35%,其次分别为是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地区。
此外,通过数字物流产业带前后周期的变化,还能清晰反映出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
三个梯队:数字物流产业带沿海集聚特征明显 山东产业带数量傲视全国
数字物流视角下的产业带多寡与当地GDP水平关系并不显著,更多是与当地资源储备和所处上下游位置等因素有关。
从产业带数量上来看,呈梯次发展特征,分别为以山东、江苏、湖北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以新疆、湖南、重庆为代表的第二梯队,以天津、上海、北京为代表的第三梯队,其中山东以超数十亿吨的发货量傲视全国,成为全国数字物流产业带最全的省份,也是实体经济与数字物流融合程度最深的省份。
整体来看,数字物流视角下各个省份均有诸多特色的产业带分布,无论是“世界屋脊”的西藏、还是“三江之源”的青海,无论是“极北之地”的黑龙江,还是“天涯海角”的海南岛,都有超50个数字物流产业带,数字物流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的案例正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
四张榜单:数字物流产业带“百花齐放”多角度绘就“产业地图”
报告包含了“数字物流产业带20强”、“部分省份top产业榜单”、“农产品产业带top20”、“特色县域产业带”榜单,四张榜单叠加绘就了一张生动的数字物流产业带地图,不但真实反映了各省份地区的经济结构变化,还为市场买卖双方搭建优质货源桥梁,为全国各类优质货源提供信息链路。
“数字物流产业带20强”榜单展示了运用数字物流承运最多的20类货物,其中河南独占4席,均与农业、餐饮相关,河南无愧“粮仓”之名,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做出了巨大贡献。
满帮表示,集团致力成为千万中小企业一站式物流平台,赋能企业更具物流竞争力,帮助司机提升收入,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社会物流效率,支撑实体经济更好发展,做各行各业产业链商流背后的“无名英雄”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底座”。
中新网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 徐婧)北京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呈现加速趋势。7日,北京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发布并解读《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积极构建完善城乡协同、分层分类、全面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北京模式”。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介绍,截至2022年底,北京市共有常住老年人口约465万人,占常住总人口21.3%;户籍老年人口约41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29%。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北京坚持首都特色、首善标准,全面体现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完善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搭建养老服务供需对接平台等一系列改革举措。
北京将坚持“两个体系”同步推进,在发展好养老事业,“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的同时,大力培育发展养老产业,全面扩大市场化、专业化、品质化养老服务供给。
《实施意见》围绕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布局、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等5方面,明确了19项重点任务。
一是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统筹布局,力争2025年实现每个街道乡镇建成一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在养老服务网络建设方面,重点打造具备养老服务供需对接、调度监管、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集中照护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即区域养老服务综合体,形成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以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以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延伸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二是优化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实现标准化、品质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轻松获取。按照“培育品牌化市场主体、构建就地居家养老和异地康养社区养老两种养老模式、实现老年人各类养老服务需求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复制推广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深化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同时,健全线上线下相结合、制餐助餐相配套的多元化、市场化、可持续养老助餐服务体系。通过完善家庭适老化改造支持政策,支持发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等措施,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
三是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实现机构照护服务标准化、品质化、普惠化。主要包括强化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作用,支持国有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平等承接公办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促进符合条件的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转型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大力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深化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以此进一步提升北京市机构养老保障水平。
四是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实现养老服务“找得到、用得好”。针对老年人养老服务供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依托“北京养老服务网”和手机小程序,建设完善集供需对接、政策宣传、养老地图、养老助餐、人才招聘、京津冀协同、养老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困难老年人精准识别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针对独居、空巢、留守、失能、重度残疾、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的上门看望、电话问候等探访关爱服务。
五是完善养老服务保障机制,减少养老生活的“后顾之忧”。包括持续完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医养融合发展,加大养老服务经费保障,培育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加强基本养老服务统计,强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确保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为更好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北京市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方案》《北京市加快养老助餐服务发展的工作方案》《北京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北京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等多个配套政策,对重点工作进一步细化,持续、全面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 【编辑:刘阳禾】
联系人:乐发IV彩票手机购彩大厅
手机:13090869018
电话:0396-96395156
邮箱:96395156@mail.com
地址: 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刘店镇